武器性能
計劃升空編輯本段
研究歷史編輯本段
結構特點編輯本段
衛星將是三軸穩定的,具有固定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并使用高增益天線通過跟蹤與數據中繼(TDRSS)地球靜止系統將數據傳送到地面。
WISE天文臺有一個直徑0.4米(1.3英尺)的望遠鏡,視場可以達到47弧分。在兩個掃描波長3.3微米和4.7微米的近紅外通道,兩個12微米和23微米的中紅外通道,紅外儀器將實現4個通道同時監測天空。
WISE要一直保證太陽能電池板對準太陽。儀器每隔11秒獲取一批圖像,衛星需要保持連續的滾轉速率以配合軌道傾斜運動。在6個月內,WISE要獲取整個天空的圖像,每一個位置要有8次或更多次曝光。計劃壽命是7個月,其中包括運行6個月。
研制歷程編輯本段
WISE任務負責人是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愛德華·萊特博士。這個任務是萊特博士努力多年的結果,而且是在1999年時被NASA在次世代巡天計劃的中級探測任務許多方案中首先被選中出資支持的方案。
WISE的歷史如下:
1999年1月:次世代巡天計劃是備選的五個計劃之一,將在1999年底選出其中兩個任務執行,分別在2003年和2004年執行。
1999年3月: 廣角紅外線探測器在到達軌道數小時后失效。
1999年10月:中級探測任務被選中,次世代巡天計劃落選。
2001年10月:次世代巡天計劃修改成類似中級探測任務再次提出。
2002年4月:次世代巡天畫被接受。2002年4月:次世代巡天畫被接受。
2002年12月:次世代巡天計劃改名成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
2003年3月:NASA公布WISE獲選。
2003年4月:波爾航太獲選為WISE任務衛星提供者。
2004年4月:WISE被選為NASA的下一個中級探測任務,預測經費約2.08億美金。
2004年11月:NASA選擇猶他州立大學的太空動力實驗室制造WISE的望遠鏡。
2006年10月;WISE被NASA確定進行計劃,花費約3億美金。
2009年12月14日:WISE發射成功。
2009年12月29日:WISE成功脫除儀器外層覆蓋物。
2010年1月6日:WISE拍攝第一張照片。
2010年1月14日:WISE以它的四個波段開始為期9個月的巡天。它被預期前六個月可觀測99%的天空和之后三個月持續觀測直到制冷劑用完為止。
2010年1月25日:WISE發現新的近地小行星2010 AB 。
2010年2月11日:WISE發現新的彗星P/2010 B2 (WISE) 。
2010年2月11日:WISE官方網站宣布以拍攝七幅影像,探測全天四分之一。
使用情況編輯本段
WISE原訂2009年12月11日發射,但因為火箭推進系統的問題延至同年12月14日。發射時間是協調世界時14:09:33(當地時間太平洋標準時間 06:09)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成功進入高度326英里的繞地球極軌道。
WISE在發射后先經過一個月的校正確認所有探測器上的系統與資料鏈正常運作。探測儀器的外層在2009年12月29日成功丟棄。拍攝的“ 第一道光 ”影像在2010年1月6日公開;該影像是向船底座方像拍攝,曝光時間8秒的紅外線假色影像,使用藍色、綠色和紅色分別表是波長3.4微米、4.6微米和12微米的紅外線。2010年1月14日,WISE任務開始正式巡天。
WISE要獲取整個天空的圖像,每一個位置要有8次或更多次曝光。計劃壽命是7個月,其中包括運行6個月。
- 名稱:廣域紅外探測器
- 制造商:巴爾航天公司
- 發射日期:2009午12月14日
- 發射地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
- 軌道:500公里(310英里),傾角97.3°(太陽同步軌道)
- 運載火箭:德爾塔Ⅱ7320-10
有效載荷
- 4組焦平面陣列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軍事戰略、軍事時事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西彌斯 下一篇 牛頓X射線多鏡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