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述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
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后一次發射。
“白楊”-M導彈系統是俄羅斯導彈制造業歷史上第一種自己研制和生產的彈道導彈系統。
研制背景
更新換代

當時,在俄羅斯研究投產的3種洲際彈道導彈中,只有SS-25屬于單彈頭導彈。在烏克蘭組裝的SS-24是一種多彈頭導彈,1992年仍在研制之中的SS-18的后繼型(SS-X-26)也是一種多彈頭導彈。SS-25適于攜帶一種先進的單彈頭,并且主要是在俄羅斯組裝,因此該導彈成為俄羅斯的當然選擇。但SS-25導彈的公路機動系統的發射車太復雜,而且操作和維護費用很高。由于機動發射車操作人員的數目是地下井發射的5~6倍,所以俄羅斯火箭軍的編制人數增加了大約數萬人。按照《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Ⅱ)的規定,俄羅斯最重要的兩種戰略型多彈頭導彈SS-18和SS-24最遲在2007年撤除。俄羅斯亟須發展適應21世紀核戰略需求和符合STARTⅡ規定的新一代戰略導彈力量。發展完全由俄羅斯研制和生產的戰略型號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是從蘇聯繼承過來的,而蘇聯生產戰略導彈的工廠有75%是在俄羅斯境外。俄羅斯大部分洲際彈道導彈是在烏克蘭制造的,這與俄羅斯的核大國地位不相符。主要戰略型號SS-18、SS-24分別由烏克蘭的揚格爾設計局研制,由南方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制造。白楊導彈雖在俄羅斯境內總裝,但其慣性制導系統也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生產的。因此,為加強戰略武器裝備研制和生產的獨立性,俄羅斯必須發展全部零部件在俄羅斯生產,全彈在俄羅斯總裝的新型戰略型號。白楊-M是第1種完全在俄羅斯境內研制、生產的戰略彈道導彈。俄羅斯的白楊-M導彈系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研制和發展起來的。
專家分析
部署概況
裝備試驗
實驗概況

俄羅斯軍方表示,“白楊”-M導彈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飛行技術性能,比國外同類型導彈先進5-6年時間,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防空武器無法將其擊落。俄羅斯武裝力量將攜帶“白楊”-M導彈系統進入21世紀。
飛行試驗

1999年12月14日11時5分(莫斯科時間),白楊-M又一次進行了發射試驗。從俄羅斯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普列謝茨克試驗基地發射成功。當時,俄羅斯總理普京觀看了這次發射,顯示俄羅斯對該武器的高度重視。2000年2月9日12時59分(莫斯科時間),一枚白楊-M導彈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枚白楊-M導彈飛行約8000km后,準確擊中俄羅斯東部勘察加半島上的預定目標。
研制過程
性能特點
結構特點
戰略部署
白楊-M導彈是在SS-25基礎上研制的,按照常規,應該采用陸基機動部署方式,但白楊-M優先采用了地下井部署方式,50%以上的導彈采用地下井部署,其原因可能與地下井發射技術的改進以及公路機動發射系統的不安全和作戰保障費用高等有關。
(a)公路機動部署的不安全性

(b)公路機動部署費用昂貴
由于多功能發射車性能復雜,戰略彈道導彈公路機動發射系統除用于作戰的代價昂貴外,操作和維護保養費用也很高。SS-25導彈機動部署系統除多功能發射車外還需配備相當數量的作戰保障車。其作用如下:
(1)用以指揮和控制遠離主基地的SS-25導彈的機動指揮車、導彈測試車、測地車、氣象雷達車和用于開挖發射車掩體的作戰工程車;
(2)為發射系統全體指戰員提供機動生活保障的稱為“機動城”的綜合設施車隊,供24人休息的機動臥車和野炊車等;
(3)在發射系統作戰展開時用以保障安全的輕型裝甲車。SS-25導彈部署一臺多功能發射車所需人員比地下井式發射需要的人員多5~6倍,部署幾百枚機動發射導彈就意味著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要增加數萬人。
(c)多功能發射車生產廠
當前在白俄羅斯用于白楊-M導彈公路機動部署的八軸MAZ-79221多功能發射車底盤的生產及發射車總裝都是在白俄羅斯的明斯克汽車制造廠,雖然在俄羅斯的庫爾干有可能生產這種重型的運載發射車,但是這個因素也會影響公路機動部署的數量。
(d)地下井發射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白楊-M導彈發射所需的準備時間很短,據稱一旦預警系統確認戰略導彈基地受到核攻擊,白楊-M導彈可在幾分鐘甚至數十秒鐘內從地下井發射。另外,白楊-M導彈將部署在經過改進的SS-19、SS-18大型導彈的地下井中,為了適應彈徑較小的白楊-M導彈,這些地下井要添加鋼筋混凝土襯層,這樣也會提高井中導彈的生存能力。白楊-M導彈可與任何發射裝置配套。該系統可利用現有的設備,與現有作戰指揮、通信系統兼容匹配,這可使裝備部隊的費用減少一半以上。部署一套新型白楊-M導彈武器系統,只需在發射井中安裝30%的新設備,其余稍加改進即可使用。
技術優勢
速燃技術
“白楊”-M導彈是一種3級固體導彈。其第一級、第二級取自SS-20,但采用了大推力速燃發動機技術,第一級還安裝了大直徑新型速燃固體發動機,推進劑的裝填量相當大。第三級是新研制的,采用了最先進的推進劑--復合推進劑丁羥加奧克托金。在結構設計上,該導彈還首次采用了3臺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使導彈的功率更加強大,具備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機動助推的能力,能夠在飛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樣條件下的液體導彈加速時間縮短近一半),不僅大大縮短了發動機的助推段工作時間,而且整個飛行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比以前的戰略導彈大大縮短。新型發動機技術還使“白楊”-M導彈能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從而使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監測和跟蹤導彈的行蹤,有如銷聲匿跡一般。這樣,NMD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跟蹤和攔截。
變軌技術
導彈的機動變軌就是改變導彈基本上沿著不變彈道飛行的軌道,以有效突破敵防御系統的攔截?!鞍讞睢?M導彈由于采用了新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其飛行彈道已不是普通的慣性彈道,在飛行過程中可機動滑翔,從而多次改變彈道高度。其彈頭也具有特殊的彈道,反導系統難以發現和跟蹤。在導彈的末助推推進與控制系統中,包括4個互通的燃氣發生器。每個發生器有兩個噴管,由燃氣閥根據控制系統的指令打開或關閉,控制末助推級的飛行和彈頭的釋放。每個燃氣發生器可由發動機按照預設的程序帶動旋轉,以改變控制力的方向,并實現機動變軌,從而提高導彈的反攔截性能。
分導技術
分導式多彈頭就是一枚導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飛行、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產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導彈的數量,從而使后續導彈得以突防。有關研究證明,當子彈頭數為5~15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于1,就是說,攔截導彈將無從攔截?!鞍讞睢?M導彈最初設計的是一種單彈頭導彈,但在投擲重量和其他相關技術上留有改裝為多彈頭分導式導彈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時,使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將裝備部隊的新一代“白楊”-M導彈就是這樣一種可攜帶多枚彈頭的分導式導彈面對鋪天蓋地的來襲彈頭,NMD是分身乏術,難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術
抗核加固技術就是在彈頭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攔截導彈的核輻射、電磁輻射;也可在導彈上采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導彈抗擊攔截導彈碰撞的能力。
另外,“白楊”-M導彈的控制系統還采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可使電磁脈沖干擾失效,使導彈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及飛行的安全與穩定性,有效規避敵方的導彈防御系統。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軍事戰略、軍事時事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