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性能
發展沿革編輯本段
研制背景

1976年,中國中央軍委又批準了新一代固體彈道導彈的計劃,對其性能指標如射程是中程還是遠程并未定義,因為根據當時美蘇法的發展路線圖,應該進一步發展射程較遠的中程導彈,一步步過渡到遠程導彈,然而當時中國沒有那么充裕的資源,也沒有先進的技術來升級核潛艇,根據實際情況,最穩妥也是最省錢的方案,還是研制一種陸海通用的體積質量更大的導彈。
1978年底,東風-22導彈的方案論證和預研工作開始,代號“202工程”,主要著眼于實現機動、快速發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達到小型化、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202工程有11項關鍵技術,包括高性能液體火箭發動機、儀器設備小型化設計、新型結構材料、機動發射模式、全數字化的控制系統等。
1982年后,中國航天部二院四部進行了新一代固體彈道導彈的總體方案分析,配合四院完成了一、二級2米直徑和三級1米直徑固體發動機的模樣研制,二院四部還提出了第三級并聯儀器艙的設計方案,從而保證導彈射程滿足遠程潛射導彈的指標。以此為基礎,中國國防科工委召開的歷次相關會議確定新型固體彈道導彈是一種遠程導彈。與此同時,二院還進行了陸基機動性遠程固體彈道導彈的總體方案分析論證。
1983年,液體的東風-22導彈發展順利,初樣的設計、生產和試驗任務均已完成,而中國同期自行研制的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也進展順利。由于當時中國處于“七五”計劃期間,軍費削減,同時提出“以常規武器為主,適當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方針,這意味著重心的傾斜及核武器研制計劃的精簡,而更適合機動的固體導彈則被挑中,因此東風-22基本處于下馬狀態。
建造沿革

1986年5月啟動遠程固體導彈的研制,將陸基型命名為東風三十一號,?;兔麨榫蘩硕?/p>
東風-31導彈設計目標主要是接替東風-4液體遠程導彈執行打擊莫斯科的任務,并對關島等地進行威懾,計劃在2000年前后完成研制交付部隊使用。
1990年,巨浪-2彈道導彈正式開始研制,基于陸海兼顧的設計原則,巨浪-2導彈和東風-31導彈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陸基東風-31導彈研制難度較低,對它的需求也更迫切,研制的優先級也更高。

2002年11月22日,東風-31導彈A型首次發射成功。2006年9月,東風-31導彈A型沙漠試驗成功,定型裝備部隊,新一代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戰斗力。
服役歷程

200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閱兵,12枚東風-31導彈A型及發射車組成的戰略導彈車隊作為壓軸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2012年8月30日,東風-31導彈A型進行了發射,射向西部某地。
2014年1月,中國解放軍報首次公布了一組中國東風-31導彈在野外進行作訓部署的照片。

2017年7月30日,中國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周年的大型閱兵式上,出現了新型的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
2017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東風-31系列導彈再次展出。
2019年10月1日,中國國慶70周年閱兵,火箭軍數型戰略核導彈武器在受閱地面方隊中最后亮相。由16輛戰略核導彈戰車組成的東風-31甲改核導彈方隊是我國大國地位、國防實力的顯著標志。
總體評價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軍事戰略、軍事時事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核潛艇部隊 下一篇 東風-41洲際戰略彈道導彈